01. 房与车的“缘分”
(资料图片)
02. 方针:殊途同归
有很多人猜测,或许是恒大砸470+亿的“买买买”策略下各部门协调、生产有问题,所以车型迟迟不能上线,以至于错过最好时机。 也有人说,恒大债务缠身,这种局面下,谁敢轻易买恒驰? 还有人说,新势力攻势太猛,恒驰除了价格优势外,在智能化、自动驾驶等方面都无法匹敌,就像沉稳的中年大叔站在千姿百态的年轻人堆里选秀,失败是必然的。
恒大和宝能梦碎,显然是将造车当成了第二个房地产。以为可以迅速吸血,没想到却被烧钱的造车“反吸”,还是一口吸到了大动脉。
但是第三个入场的巨头万达,却和前两者都不太一样。
万达的入场,更像是一次“作秀”。
众所周知,万达一向是“娱乐达人”,这不只是因为万达少主王思聪的风流韵事,还有万达本身进军娱乐影视业,占据院线不小话语权,同时各地的万达广场又几乎都是地标性商圈建筑。
要知道在中国做地产商,有谁不羡慕万达这种“商、住、娱”一体的模式?
万达拿下哪里的地皮,哪里就会是这座城市的C位商圈。
而万达“造车”,也没有离开自己的主心骨。
2021年,万达以一亿元的“小目标”为注册资本,成立了万达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。经营范围包括新车销售、零配件批发、汽车充电销售等。
看得出来,万达已经不甘心于当“房东”,而是与山东泰岳实业集团这么一家“4S店大佬”联手搞起了汽车销售。
买的最多的,当然是一汽红旗,王老板甚至亲自站台,要所有万达高管都开上红旗!
要不怎么说万达是“房地产造车”中最稳妥的一员。
单看这万达汽车,虽然名字叫汽车,但本质上是联合4S店开销售的路子。
盖住房、建商超、打造娱乐商圈,我们万达是专业的,现在与租户合资做生意,也不算“跨界”太多。
这显然有效避开了造车需要的巨额资金流与风险,至于有没有后续?
我们稳健的王老板显然还在观望,而这里面,也确实存在一些可能性。
其实早在2016年,王健林就曾与格力董明珠等人以30亿元共同入股银隆新能源。
但后来王健林退出,去执行众所周知的万达瘦身计划。
也正是从2017年开始,万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“卖卖卖”,终于清偿了6000亿元的巨额债务。
这三年的资产瘦身,除了让万达甩拖负债之外,更是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,从而让万达有了比其他房地产造车更稳健的基本盘。
而此时选择和一汽红旗合作,除了对国产品牌的支持,也是在押宝。
毕竟新势力直营店的销售模式,确实掀起了很大一股“商超体验店”的风头,作为商超所有者,不少地产商已经在房东模式里尝到甜头。
但万达却可以通过联合销售店面、车企,实现更进一步、个性化的服务。
从商场数字化会员的停车、充电,到商超内试驾、购车体验,这不仅能带来更多的客流量,还为汽车直营店解锁了更多“玩法”,毕竟你已经和房东是一家人了。
目前已知的是,万达已经利用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7000多家停车场及智慧停车系统,为红旗车主提供充电桩、智慧停车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。
但可惜的是,更多的玩法,在这次更名中宣告结束。
万达汽车总裁李宏鹏也已经离职,并宣布加盟高合汽车。
此后又是一系列操作,但最终协议规定万达商管若不能于2023年底成功上市,大连万达需向上市前投资者支付约300亿元股权回购款。
而今年3月,证监会已经要求大连万达商业进一步补充说明子公司上市进展情况。
可见,万达如今是时间紧、任务重。
但对于自带资源的万达汽车来讲,即使红旗的销量从2018年的3.3万辆迅速增加到2022年的31万辆,其分润也不足以覆盖这笔巨款。
王健林从2021年,给了万达汽车两年时间。
但十年栽树,百年乘凉。他等得起,万达等不起,所以才不得不收缩,出清万达汽车,草草退场。
可见,房地产造车都是犯了“成也资本,败也资本”的毛病。
最终,只能为“盛名”所累。
写在最后:造车,不是救命稻草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家居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